close

兒子班上來了個新同學,JUNO老師在連絡簿上提醒我們:佳霖跟新同學幾乎沒有互動、甚至有些冷漠。趁週三休假,在我接佳霖下課前,我跟JUNO老師聊了一下。這才知道:原來新同學是剛從越南回來的小朋友,由於國語還不大會說,所以小朋友們較不知怎麼跟他溝通、相處。

回家的路上,我不斷詢問著佳霖關於新同學的種種……果然,他對他真的一無所知。於是,我交代了兩個任務給佳霖:一、直接問新同學的名字(可讓佳霖和新同學有多一些交談、認識的機會)二、帶一個小禮物送給新同學(讓佳霖懂得和新朋友分享友善的機會)。

我也打了通電話給幼稚園裡的劉主任,想更進一步了解這位新同學。經過主任的介紹,我們得知:他的名字叫『戴蔡煌』爸爸是台灣人、媽媽是越南人,父母離異後由媽媽一手照顧。因為語言的隔閡,所以多數的小朋友無法和他『暢所欲言』、『盡情嘻笑』,但這孩子卻依然保持著他的天真無邪、樂觀進取……

我相信:孩子們一定自有一套他們摸索、認知、互信的生存哲學。大人們或許不必因此而太過緊張與關切,不過倒不能因為自己孩子的天真、口無遮攔……反而害了另一個孩子無形中遭受到無心的『心理創傷』。相信從陌生到熟悉一個全新的環境,對每個人而言都是艱辛而難熬的經驗;更何況是一個離鄉背井、語言不通的七歲孩子呢?

藉由跟孩子討論許多事情的過程中,我們也越來越發現:與其消極的跟孩子說『哪些能、哪些不能做!』不如用CASE BY CASE的態度,一一和他們分享生活經驗,至於對與錯的問題就留待:孩子們遇到更多挑戰後,憑著自己的智慧去一一化解……

亞洲週刊2000年便作過一份統計,每八個台灣新生兒中就有一個是『外籍配偶』所生的。時至今日,恐怕這個數據將會更高吧!有道是:海內存知己、天涯若比鄰。我們應該讓孩子清楚明瞭:任何一個文化孕育下的生命,都需要彼此學習和諧尊重的。有時候溝通只是一個微笑、一份溫暖的關懷,孩子正在學習,我們何不也該如此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林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